《01财经》引述中金公司报告,去年同期则溢利63.3万港元。每股盈利0.02港仙;不派息。纯利减少主要是由于在异常艰难的业务环境中销量下降,7月末市场动盪期间南向资金一度幅净流出,以及年内同期来自香港的防疫抗疫基金减少。,导致整个7月累计流出超过500亿,是沪港通开通以来最单月流出。因此,中金表示,对最新资金流向和公募基金持股做出分析,为分析未来可能动向提供参考依据。
整体规模:截止6月30日,內地整体7870隻总规模14万亿的非货币基金中,可投港股的公募基金(扣除QDII)共1483隻,总资产3.3万亿元,只数和规模占比分別为18.8%和23.7%;较一季末的1309隻和3万亿规模继续增加,占比也分別提升1.4和0.6个百分点。进一步细分,可投港股的主动偏股型基金共873隻,总资产规模2.4万亿元,占全主动偏股型基金数量和规模的44%和53%;另有84只指数型基金(含ETF),总规模为606亿元。发行节奏幅放缓,二季度可投港股公募基金新增208隻、月均新发69隻,较一季度258隻新增和月均86隻明显降温。
持仓变化:港股持仓回落。根据基金二季报,1483只可投资港股基金港股持仓总规模为5836亿,较一季末的5200亿元增加12%,但较一季度51%按月增速明显回落;5836亿港股持仓占股票总持仓的24.4%,较一季度的27%也有所下降。类似的,873隻可投港股的主动偏股型基金持港股市值4742亿元,较一季度增长13%,持仓占比从28.3%降至25.2%。
公募占比进一步提升:相比互联互通南向2.3万亿的整体持股市值,二季度公募基金港股持仓占25.5%,较2020年底19.5%和一季末24.2%进一步提升,表明公募基金在南向投资中的角色进一步加强。
行业配置:二季度公募持股仍以新经济为主,二季度仍高达84.5%,且明显高于南下整体60.7%的新经济持股比例。但结构上更为均衡,纺织服装、製药与生物科技、汽车及零件、技术硬件以及医疗保健设备等占比明显增加;而传媒娱乐、综合金融、电信服务等减持最多。对比历史水平,目前公募基金在零售、纺服、技术硬件、製药与生物科技等配置比例位于2015年以来的高位,而软件服务、原材料、保险的配置比例已降至2017年以来的新低,仅为1.7%、1.0%和1.0%。
持股特征:重仓持股变化不。二季度重仓持股仍为腾讯、、、和药物生物等,与一季度基本一致,仅有2隻变动,其中新增,而掉出重仓持股。具体看,李宁、、、增持最多;腾讯、、等减持最多。值得注意的是,持股集中度下降,二季度前10重仓股占比72%,较一季度73%和2020年底76%进一步降低。个股的基金持有数也呈现类似特征,持有腾讯基金明显下降,持有药明生物、安踏和李宁的基金数增加最多。
7月幅流出后企稳,港股进入“布区”;南向流入仍是方向,年均流入5000亿至6000亿。
受港股波动影响,南向资金7月流出530亿,创港股通开通以来新高。年初至今净流出84%集中在新经济板块,例如媒体娱乐、零售业和科技硬件板块最多。7月初至今,腾讯和美团各流出384亿港币和252亿港币,合计流出636亿港币,高于同期南向604亿港币净流出总规模,此外香港交易所、安踏体育和也同样出现幅流出。比例上,腾讯和美团的南向持股较前期高点幅回落,但依旧处于历史持股相对高位。不过,近期随着市场企稳,南向资金也逐步企稳甚至迴流,与中金公司在《港股逐步进入“布区”》中的观点一致,恐慌情绪释放后,一些优质成长优质龙头将迎来再配置机会。
长期而言,中金公司预计在居民资产配置和港股作为新经济投资桥头堡的双重推动下,南向资金的长期流入趋势仍将延续,预计未来几年南向资金年均流入5000亿至6000亿,而公募基金有望贡献2500亿至3500亿流入(《剖析公募基金港股投资》)。长期看,中金公司预计A股和港股的均衡配置比例可能为7比3,与两地市值规模基本相当,较当前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