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方海平 上海报道“与其他资管机构不同,鼓励保险公司聚焦新发展格下经济社会发展演进,低碳投资不仅影响资产端,挖掘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带来的保险需求,同样会影响到负债端,围绕乡村振兴、智慧交通、健康养老、绿色环保、科技创新、网络安全,外性这个特点对于保险资金来说反而具备正面价值。以空气污染为例,专业化、差异化、定制化的创新保险产品。在人保2021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通过低碳投资减少空气污染导致的健康受损,人保财险总裁于泽指出,可以减少健康险的赔付,今年以来的自然灾害、极端天气,降低负债端成本,造成了财产损失、经济损失,从投保联动的角度看其实变相的增加了投资收益。”人保资产总裁曾北川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双碳目标的提出搅动了整个资管行业。对于资管机构而言,同时也暴露了保险方面存在的短板、缺口,从人员团队到组织架构,就像新冠疫情对健康险业务发展的催化一样,从金融产品到投资理念,自然灾害的发生会进一步催生对灾害险和各种财险多元化保险保障需求,都面临重塑。保险资管由于其独特的负债属性,其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与双碳下的绿色投资的契合点更多,在参与双碳的过程中积极性也更高。
保险资金在践行双碳、开展绿色投资方面有哪些方面的探索,创新推出了哪些投资方式和金融产品?如何平衡处理低碳投资的外性和财务回报要求之间的关系?下一步的拓展空间和方向在哪里?曾北川就相关相关问题分享了人保资产的思路和做法。
保险资金在ESG投资领域有可为
《21世纪》:在资管体系内,保险资金有明显的特性,在投资方向和标准上也有明显的特点,放在绿色投资领域,这种特点是如何体现的,与其他资管机构开展绿色投资有何异同?
曾北川:保险资金的负债属性与风险特征有别于其他资金,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对于寿险资金而言,资金期限长,对长久期优质资产具有较高的投资需求。对于财险资金而言,由于受自然灾害等外因素影响较,赔付不确定性较高,负债风险具有较强的外生性。
保险资金的这些特性与绿色投资高度契合,可以说是一个互相需要的关系,具体来说:一是期限匹配。绿色投资需要长期资金,而其收益同样具有长期性的特点,例如“双碳”的核心领域之一新能源,能源结构变革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与寿险资金投资期限长,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特点非常匹配。
二是对外价值创造的一致诉求。人保集团高度重视保险与投资的协同发展,我们期望通过投保联动形成其他类型机构难以复制的优势,而绿色投资正是发挥这一优势的绝佳抓手。绿色投资的价值创造既包括经济价值,也包括社会效应和生态保护在内的外在价值,这些外价值有助于降低保险资金负债端面临的外生性风险。
三是保险资金参与绿色投资的渠道具有多样性。除公开市场投资外,保险资金还可以通过股权、债权等形式参与相关领域发展,也能通过投保联动与绿色投资实现更深度的绑定,比如人保财险在新能源车、光伏、风电、环保等领域有量的保险业务,形成的保险资金又可以再次投入绿色领域,形成正向的循环。
正是由于保险资金与绿色投资的这种天然契合性,人保近年来也一直高度重视绿色投资的发展,截至 2020 年末,人保集团内累计共发起设立绿色金融产品10只,产品规模总计 205.12 亿元。
《21世纪》:你们目前在业务层面有哪些具体实践?在投资形式和金融产品方面,你认为未来围绕双碳的投资有哪些可拓展空间?
曾北川:今年两会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双碳”目标后,我们也开展了业务上的实践:一是积极开展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投资,绿色债券是近年来绿色金融领域力发展的融资工具,在“双碳”目标推动经济“绿色复苏”的宏观背景及政策的力支持下,具备较好的投资价值;二是从禁投池的角度加强风险管理,将高污染高能耗等不符合“双碳”目标方向的企业全列入禁投池;三是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人保资产今年4月份成功注册业内首单“碳中和绿色债资产管理产品”,该产品目前已开始投资运作,主要投向“碳中和”主题相关的绿色债券。此外,人保资产发起设立“唐钢集团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投资总额10亿元,专项用于支持传统能源企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我们判断“双碳”目标会形成我国未来几十年的社会趋势和投资机遇,围绕“双碳”的投资才刚刚起步,发展空间广阔。未来在投资形式和金融产品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值得进一步探索:
一是探索建立ESG投资体系,“双碳”目标为发展ESG投资提供了切实的抓手,而发展ESG投资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随着“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量资源有望向可持续发展和发挥社会责任的领域倾斜,ESG投资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而保险资金的社会责任属性与ESG投资理念天然契合,理应在该领域内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保险资管行业内目前已经在监管政策、指数编制、产品创新等方面做了多方面的探索,但整体来看还处在起步阶段,尚未搭建起成熟的投资体系。未来,随着行业统一的顶层设计和评价标准的逐步建立,可投资的ESG产品持续扩容,机构自身ESG投资能力不断提升,保险资金在ESG投资领域有可为。
二是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对保险资金投资端而言,金融产品的创新同样具有巨的潜力值得挖掘,一方面是保险资管产品自身的创新可以通过结构设计更好的发挥保险机构在资产配置、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创造更贴合需求的投资路径,也有助于更好的为经济向绿色化转型提供融资支持;另一方面是其他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也能为保险资金提供更多优质的投资机会。
三是未来在监管允许的条件下,保险资金也可以探索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尤其对于分可能无法实现财务平衡的项目,如果能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获取收益,将扩宽保险资金的可投资项目范围,获取更多的投资机会。
低碳投资的外性与财务回报没有矛盾
《21世纪》:从投资效益上来看,当前环境和制度下,低碳投资的成本效益情况如何?作为一项外性较强的投资活动,你如何平衡其外性和资金财务回报需求上的关系?
曾北川:与其他资管机构不同,低碳投资不仅影响资产端,挖掘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带来的保险需求,同样会影响到负债端,围绕乡村振兴、智慧交通、健康养老、绿色环保、科技创新、网络安全,外性这个特点对于保险资金来说反而具备正面价值。以空气污染为例,专业化、差异化、定制化的创新保险产品。在人保2021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通过低碳投资减少空气污染导致的健康受损,人保财险总裁于泽指出,可以减少健康险的赔付,今年以来的自然灾害、极端天气,降低负债端成本,造成了财产损失、经济损失,从投保联动的角度看其实变相的增加了投资收益。
此外,低碳投资的外性与财务回报之间其实并不存在矛盾,兼顾外性和财务回报的低碳投资是完全可行的,更多的矛盾可能体现在片面追求短期收益上。低碳投资本身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应该重点评估其中长期成本效益。我们认为从中长期角度看,低碳投资能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的不断突破,其收益是十分值得期待的。以光伏产业为例,尽管产业发展初级经历了许多的波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成本优势已逐步显现,目前光伏发电已经能够做到平价上网,未来更是有望显著低于火力发电,经济效益显著。
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在低碳投资的外性和资金财务回报之间架起了桥梁,分确实无法实现或短期内无法实现成本收益平衡的低碳产业,有望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现盈利。我国实行了十余年的森林碳汇交易,已经验证了通过碳交易实现外性与财务收益平衡的可行性,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上线和不断完善,未来更多的低碳投资可能通过碳交易获取收益回报。
《21世纪》:你对当前“双碳”政策环境的感受和评价如何,对下一步政策体系有何建议?
曾北川:自2020年9月“双碳”目标提出后,各委、各市积极落实,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今年7月底的会议提出纠正运动式“减碳”,体现出我国政策制定动态调整的科学性。我们认为“双碳”政策体系将是一个长期性的、动态调整的系统性工程,当前要做好的就是政策的学工作,重点提升对政策导向的理解和对政策响应的及时性。
目前人保资产已经安排最优秀的投研人员组建团队,“双碳”政策导向,以“双碳”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审视和梳理持仓,将最新的政策理解应用于具体投资实践。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