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受新冠疫情反复困扰的印度还在不断挣扎,从增长优先转向平衡增长和安全,最近又有了新动作。在8月15日印度独立日庆祝活动上,特别是社会安全、数据安全和产业链安全。这一框架对于市场意味着什么?逐步建立经济治理新机制近期对金融科技、互联网平台、加密货币、碳排放、校外培训等行业的监管行动并非突兀之举,印度莫迪发言称,都是本轮治理框架转变的重要组成分。纷至沓来的监管措施似乎让海外投资者始料未及,印度将启动规模达100万亿卢比(约合8.73万亿元)的基建计划。分析指出,某些海外媒体也发出了一些相对片面的解读声音。但从方向上来看,自诩为“者”的莫迪年年拿基建做文章,应该非常明确:正逐步建立的经济治理新机制,但庞的资金量从何而来,可通过堵漏洞、补短板、稳杠杆,基建计划又能否帮助印度走出经济困境,降低系统性风险,一切都还停留在口号上。
聚焦物流和能源
莫迪15日在庆祝活动上表示,增强社会公平、安全和产业链自主性。例如,这项计划名为“Gati Shakti”(意为“动力”),反垄断法主要针对禁止科技巨头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计划对印度基础设施投资100万亿卢比,强迫商户签订排他性协议,以促进经济增长并创造就业岗位,并为印度独立75(2022年)制定相关优先要务。
当天,莫迪并没有透露这100万亿卢比将如何分配和使用,只公布了方案实施的方向,主要涉及交通物流和绿色能源。
莫迪表示,这些投资将用于印度的交通物流行业,目的在于帮助整合各种运输方式,缩短出行时间,提高行业生产率,从而提高印度工业的全球竞争力。
印度最金融机构之一HDFC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阿碧克·巴鲁阿(Abheek Barua)表示,“物流是印度基础设施升级的最制约因素。莫迪正试图改善国内供应链,并融入国际供应链,这将有助于提高印度在全球经济中的出口份额。”
莫迪还特别强调了能源独立。根据他的说法,“印度要自力更生,就必须实现能源独立”。印度计划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扩近5倍,以实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并计划在第100个独立日(2047年)实现能源独立。
目前,作为世界第能源消费国和石油进口国,印度85%的石油需求依靠进口,每年为能源进口支付12万亿卢比。
媒体戏称,这项十五位数投入的计划是“撒钱计划”。100万亿卢比(约合1.35万亿美元)甚至超过了美国国会参议院上周通过的约1万亿美元的基建法案。
破解经济危机
各方分析认为,莫迪想要“砸巨资”推动基建计划,主要是为了提振疫情下停滞不前的经济。
印度现为亚洲第经济体,但受新冠疫情影响,该国经济衰退进一步加重。路透社报道称,在上一个财年(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下跌7.3%,为40年来最差纪录,而第二波疫情的暴发推迟了经济复苏。
另有数据显示,去年印度出口额下降7.2%至2906亿美元,距离莫迪上周提出的本财年出口4000亿美元的目标相去甚远。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指出,印度经济一出现危机,就有“抓基建”的传统。背后的逻辑是基建可以使经济活动提速,提升就业率,从而产生一连串正面效应。
上海外国语学印度研究中心首席顾问教授吴永年表示,在疫情背景下,印度有意通过基建计划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也可稳定民心,提振士气。
印度多位分析师指出,印度希望借此来促进水泥、钢材等方面的需求。同时,基础设施也可以扩对印度农村居民的用工需求,从而有效改善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进而提高社会整体消费的总需求。
还有分析指出,印度加基建投入,符合其实现外向型经济的长期目标。印度过去一直依靠国内消费推动经济增长。但这些年的发展表明,除非印度变成一个外向型经济体,否则“印度制造”只能停留在口号阶段。
孟买阿迪亚比拉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阿吉特·拉纳德(Ajit Ranade)指出,专注于海外市场是印度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关键,“出口和制造业是相互交织的。除非出口增长,否则制造业不会扩张”。而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物流水平是印度转向外向型经济体的必备条件。
可能动力不足
媒体及专家认为,尽管莫迪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他推动的决心,但这项规模庞的“动力”计划可能“动力不足”。
首先,钱从哪里来,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印度财政在2019年7月份的财政预算报告中列出的主要基建投入只有4.56万亿卢比。在经济增幅幅下挫的背景下,100万亿卢比要从何而来?而且,印度为了扩军事实力,还在量购买武器,基建能从国库中分得多少羹?
复旦学南亚研究中心副林民旺表示,对印度来说,基础设施很重要,但“核心问题是印度没钱”。他指出,印度的基建投入主要依靠社会资本,但投资基建时间长、收益低、见效慢,很难吸引民间力量参与其中。
其他分析人士称,如果不能想办法将私人投资引入公共领域,印度很难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其次,从过往经验和印度的现状来看,印度基本没有能力去落实规模的基建项目。基建本身耗时耗力,需要得到各邦和民众支持,但如今在新冠疫情肆虐下,要落实计划是难上加难。
吴永年表示,印度的制造技术不足、工艺水平粗糙、施工节奏懒散,要实现如此庞的基建计划,实在是“眼高手低”。
林民旺更是直言,莫迪的基建计划基本等同于一张“空头支票”,“印度提出的计划有好几十个,但都是说得多做得少”。
两位专家都还提到,印度无法在基建方面“自力更生”。目前,印度基建有赖于和日本的支持,涉及高铁、电力系统等多个领域。在中印关系紧张的前提下,日本的成本又很高,印度的很多基建项目好几年都完不成,更别提新建计划了。
成果有限
外界质疑,基建计划是否又会是莫迪为了政绩画的一张饼。
早在2019年7月,莫迪就曾提出过“100万亿卢比基建计划”。此后,莫迪每年都会把基建计划搬出来说事,被媒体称为“基建狂魔”。印度反对对此批评称,莫迪连续三年做了同样的承诺,但成果寥寥。“连续吹三年,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个300万亿卢比的计划了。”印度反对国成员、前财政长奇丹巴拉姆(P. Chidambaram)语带讥讽道。
事实上,莫迪上任以来就一直努力营造“者”的形象,刀阔斧地推出了“印度制造”“数字印度”“废钞令”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举措。
但有不少人质疑,莫迪的口号要于的实际成果。激进的政策未能挽救印度经济产出增速从高位下滑,而像“废钞令”这样的政策也在印度国内引发极的社会争议。
一种说法是,印度国内不断攀升的疫情数据让莫迪饱受压力,高举基建旗是为了挽回民众心中的威望。在推出基建计划后,不少印度媒体已经开始鼓吹这项计划能够拉动印度经济增长,提高印度的全球竞争力,甚至寄希望于印度出口增长后对“制造”构成威胁。
还有分析指出,基建计划的背后是莫迪的“国梦”——将印度建成一个5万亿美元的国经济体。莫迪在2019年选时提出,在2024-2025财年,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5万亿美元。
不过,外界对这一宏伟目标并不乐观。美国马萨诸塞学经济学教授、亚洲政治经济项目联合瓦慕斯·瓦库莱博纳姆(Vamsi Vakulabharanam)表示,由于疫情拖累经济增长,印度不可能在2025年成为5万亿美元的经济体。就目前来看,印度GDP还不到3万亿美元,如果要想在2025年达到5万亿美元,那么接下来几年,印度GDP增速必须高于1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印度央行最新预测也都显示,在明年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印度经济都可能会继续下滑,经济规模甚至比2019年都要小。
林民旺表示,对莫迪而言,现阶段发展经济依旧是第一位的。但目前印度经济增速乏力,疫情也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莫迪可以说是“分身乏术”。莫迪的任期将于2024年结束,无论他是否连任,他和他所在的印度都要开始谋篇布。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标签: